|
近年来,渠县始终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针对“有田无人种、种粮不赚钱、流转成本高”等实际,充分发挥县、乡、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加强撂荒土地现状摸排,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推行“政策奖补+土地托管”模式,整合生产要素、服务资源,培育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切实破解全县土地撂荒难题。
一是突出“广度”摸清底子。结合“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三大活动,从农业农村局、供销社等部门抽调18人,组建6个调研小组,采取座谈调研、实地摸排、群众访谈等方式,对全县415个村(社区)开展耕地撂荒基本情况调研,逐村逐户摸清底数,全面掌握全县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和撂荒面积,建立耕地和撂荒地信息台账。二是突出“深度”厘清路子。坚持“一竿子”插到底,带着土地撂荒难题到各村(社区)调研,组织召开现场座谈会,广泛听取农民、种粮大户、种业公司负责人的意见及建议25条,认真了解各地实际情况,提出可行性意见建议11条,为乡镇和村(社区)厘清解决思路。三是突出“实度”开对方子。组织召开撂荒地整治专题会议8次,深入把握土地“耕、转、撂”中的困难和问题,认真研究破解方式方法,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形成能落实、有效果的具体整治方案,进一步明确破解土地撂荒难题的路径和举措,做到对症下药、靶向治疗。
一是落实政策奖补。试点推行撂荒地“1年取补、2年收权、复耕奖补”模式,对弃耕1年及以上的农户取消地力补贴,对弃耕2年及以上的土地收回农户使用权,对撂荒2年以上的耕地进行复耕种植粮食作物达10亩以上的新型经营主体给予500元/亩标准一次性补助,吸引更多农户和业主参与撂荒地复耕。二是实行政策倾斜。坚持复耕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先原则,对复耕撂荒地30亩以上的农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种植企业以及集体经济组织优先享受轮作扩种和社会化服务机耕机收项目扶持,在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目标价格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各项惠农政策给予倾斜,严格落实“谁种植谁受益”,充分调动全县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三是强化技术培训。把农业生产技能培训纳入县农服中心每年培训计划,开设“流动课堂”,在撂荒地集中的区域开展农业生产技能集中培训,组织农技人员采取蹲点包村的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服务,对一些农业生产技能弱的农户,开展“一对一”帮扶,切实提升农民农业生产能力。
一是打造托管平台。坚持县供销社牵头,以县农资公司、为农服务中心、控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基层供销社为主体,联动农民合作社、庄稼医院,形成覆盖全县乡镇的土地托管服务平台,建立土地托管的基层组织、经营服务网点共130余个。二是创新托管模式。建立“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创新推行土地托管模式,农民与村集体签订托管协议,村集体与公司或合作社签订合作,为农民提供农资供应、配方施肥、代耕代种、技术推广及产品收储加工销售等农业生产种、管、收、销托管服务,农民是经营主体,村集体是服务提供者,收获归农民所有,切实解决土地弃耕撂荒难题和乡镇劳动力不足的难题。三是做优托管服务。坚持以农民实际需求为导向,制定《土地托管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为外出务工且不愿流转土地的农户提供全程托管服务,对家中有部分劳动力的农户提供“订单式”托管服务,真正做到因需“下单”、因需“送货”,让农民当“甩手掌柜”、村集体当“田间保姆”。目前,全县开展托管服务面积达到5万余亩,在社会化服务区域内实现粮食亩产增长达9.7%,人均增收150余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