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渠县聚焦农业产业规模小、分布散等问题,以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为抓手,坚持组织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动工作思路,构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以“党建强”引领“产业兴”的新路径。
产业发展到哪里,党旗就插到哪里
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发展。“以前老百姓怕乡镇撤了产业跟着走,自从成立了区域党委,再也没人担忧了。”渠县万寿镇青丝区域党委书记杨竣杰说。
为解决两项改革后被撤乡镇治理、服务与发展空白,四川渠县成立23个区域党委和便民服务站,与原辖区村(社区)实行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民事联办,辐射覆盖153个村(社区)党组织,凭借科学均衡的组织体系、责任体系、制度体系,将分散的基层党组织通过区域党委联系在一起,拧成一股绳。在区域党委的带领下,清溪场镇、望江乡连片发展黄花特色产业5000余亩,岩峰镇强村带弱村,共同发展柑橘产业1200余亩;万寿镇临近村共同流转土地,发展砂糖橘种植项目;三汇镇村企联动发展农旅融合产业5000亩;立足川渝生态特色农业示范地建设目标,建成特色产业基地10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17个,培育农业经营主体3290个。
“今年茶叶市场价格不错,按照每斤60元的价格卖给企业,一天下来可以挣100多块钱。”中午时分,临巴镇凉桥村村民叶显奎捧着一把新茶说道。
该村地处临巴镇云遮雾绕的深山中,土壤中富含适合茶叶生长的酸性土壤,几年来共连片发展茶园1200余亩。在临巴镇龙潭区域党委的引领下,村支“两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一村一特色品牌、一村一特色产业”为指导,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旅游业、生态产业,呈现出要素集聚、产销一体、产业融合的加速发展态势。
从单兵作战到握指成拳,产业联盟联起致富合力
“大家动作快点,今天要往上海发1000件蜂糖李……”在新市镇三拱村冷链物流中心,四川省硕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永兵说。新市镇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庭院经济”模式,构建产业联盟格局,依托公司品牌效应,以大企业带动合作社和农户增收,发展特色水果种植8000余亩,产值达6200余万元,带动周边村民800余人实现就近就业。
硕源农业从2014年成立至今,带动农户成立专合社3个、联合社1个、家庭农场1个,在渠县新市、涌兴等乡镇建立“精品水果”种植基地11个,种植品种13个,发展产业11630余亩,推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200余万元。
“今年高粱丰收了,也给我们增加了收入。”望溪镇庆安村村民周高明说。
糯高粱种出红日子,产业振兴映红增收路。庆安村党支部紧盯高粱价格低、销路难等问题,引进白酒生产企业,推动本村高粱实现就地解决。同时,采取“党支部+企业+农民”发展模式,村集体盘活撂荒地耕种高粱,与白酒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发展订单农业1500余亩,惠及村民100余户,实现人均增收1000余元。
渠县推行特色产业“组团式”发展,按照“资源相近、地理相邻、产业相融”的方式,将全县产业划分为7大功能区,由县委常委牵头包片、部门(单位)指导推进、乡镇(街道)具体实施,发展特色黄花11896亩、优质水果22154亩、花椒46555亩、粮油种植45000亩,养殖生猪、牛羊等100余万头。
资源共享共用,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人才联育、项目联用,实现互融互促“一体化”,强化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项目支撑和人才支持。
近年来,四川渠县接连出台《人才新政十二条》《关于鼓励支持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成立重大项目落地推进办公室和优惠政策兑现办公室,建立招商服务公司和尊贤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在项目招引和人才培育上下足了“绣花功夫”,构建起全员、全域、全链条、全时段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育格局。
依托产业发展带动效应,大力实施“归雁兴渠工程”,累计回引优秀在外务工经商人员、退伍军人、大学毕业生1000余名,创办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400余家,建立农业产业园区24个,推动联合实施农业产业项目13个。
“规模化集约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有庆镇以推进园区建设为目标,开展全民招商引资,引进中化MAP、国沃农业、四川帮豪等龙头企业投资2.5亿元,成功创建省级三星级粮油园区,建设“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打造“两主体、四中心”服务综合体。园区内建成高标准农田1.4万亩,探索以养带种、种养结合的循环发展产业模式,建立“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园区全年收益达94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