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河之省”的四川又迎来水美新举措。
4月25日,记者从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新闻通气会上获悉,随着《四川省“三江两湖一河”水美工程建设“1+6”方案》(以下简称《“1+6”方案》)的落地,四川正探索通过差异化战略定位构建多层次治理体系,以形成覆盖全域、可推广复制的实践经验。

4月25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围绕《四川省“三江两湖一河”水美工程建设“1+6”方案》召开新闻通气会。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芮永峰介绍,“三江两湖一河”即四川境内的涪江、琼江、青衣江、泸沽湖、升钟湖、赤水河。
“我们联合地方政府组织编制了‘三江两湖一河’水美工程建设的总体方案,以及具有针对性的6个子方案。”芮永峰表示,全省正结合流域特色亮点,积极推动“三江两湖一河”水美标志性工程建设,以点带面推动水环境治理提档升级、水环境质量稳定改善、三水共治成势见效,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为何是这“三江两湖一河”? 考量地理区位、生态特征等典型性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四川持续交出水环境治理的“成绩单”。2024年,全省水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方阵。此次发布会上,芮永峰透露,今年一季度,345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为99.1%,同比提升0.3个百分点,其中203个国考断面在扣除上游污染影响后,优良率为99%,同比持平。
以此为基础,《“1+6”方案》承载着以点带面的推动作用,以及形成覆盖全域、可推广复制的实践使命。
这体现在“三江两湖一河”6条示范河湖的选择上,首先就是充分考量地理区位、生态特征和治理需求的典型性。
“以涪江(绵阳段)为例,”芮永峰表示,其位于涪江流域中上游,干流水质连续7年达到Ⅱ类及以上,有推动水生态保护修复的良好基础,“我们希望通过在涪江绵阳段推进实施水美建设工程,以巩固优良水质和保障水资源为核心,着重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与水源涵养能力提升,统筹干支流及重要湖库,打造中国西部美丽河湖典范。”
而琼江(四川段)作为川渝跨界河流,琼江大安、姚市河白沙、龙台河两河等国考断面尚未实现稳定达Ⅲ类标准,支流水质相对较差,其联防联治战略定位关键且迫切。
因此,将其纳入“三江两湖一河工程”建设,既能解决自身水环境问题,又能为川渝跨界河流治理树立标杆,有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一体化建设。
当然,还有基于自然资源禀赋的考量。
例如,升钟湖(南部县)是嘉陵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候鸟迁徙驿站,受限于道路交通不畅、旅游设施建设滞后、宣传力度不足等因素,“两山”价值转化还不充分。
因此,聚焦生态价值转换,将推动河湖功能深度开发,实现水价值协同提升,为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提供生态价值转化的思路与模式。
“6条试点河湖在地理区位、生态特征、资源禀赋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各具代表性,涵盖省内多种类型河湖。”芮永峰概括道,通过在其流域内开展针对性的建设任务,能够系统性地探索和解决不同流域在“三水统筹”治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关键问题,形成一系列具有广泛适用性和可推广性的解决方案与技术模式。
整体上看,根据《“1+6”方案》,重点突出涪江“三水共治”、琼江水质稳定达标、青衣江水生态修复、泸沽湖生态缓冲带建设、升钟湖生态价值转换和赤水河生态资源绿色发展。
目标即明,如何抵达?
据芮永峰介绍,《“1+6”方案》明确了“三江两湖一河”水美工程建设实施的24项具体任务。
例如,针对涪江(绵阳段)“三水共治”的目标,提出了巩固改善优良水质、恢复水生态系统健康、提升水资源保障水平、加强生态价值转化4项任务。
针对琼江(四川段)水质稳定达标的目标,提出了补齐流域基础设施短板、系统防控面源污染、统筹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推进沿江生态景观建设、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5项任务。
而在对青衣江支流(天全河)的任务中,聚焦到持续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加强水系连通和水资源保障、强化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加强绿水青山生态价值转化4项。
类似的,升钟湖(南部县区域)的任务重,推动农渔产业绿色发展、提升生态价值转化水平的路径更加明确。而在泸沽湖(四川段),要建设环湖生态缓冲带、修复湿地生态系统、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推进美丽村镇建设等等。
据悉,目前,有6个水美标志性工程已全面启动建设。其中,涪江(绵阳段)、升钟湖(南部县区域)和赤水河(泸州段)3个水美标志性工程建设进度较快。
“我们坚持多元共治、协同推进。”芮永峰表示,在具体实践中,通过引导经营主体和社会公众参与,深化全流域联防联控,推进各地方、各部门分工协作、共同发力。
例如,绵阳坚持以项目为抓手,纳入方案的11个重点项目已完成3个,总计完成投资7889万元,剩余8个项目按既定时限加快推进。南充市细化量化建设任务,明确年度具体建设目标,纳入方案的12个重点项目中,3个项目已启动建设,总计完成投资16.6亿元,剩余9个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芮永峰透露,下一步将督导相关市(州)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制定年度实施方案,定期调度建设情况,有序推动各项建设工作。同时,深挖项目建设资金来源,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工程建设,开展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环境治理和生态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科技攻关,加快研究成果集成示范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