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寻迹 | 盐都非遗】五宝草把龙:稻乡舞动的千年图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8 11:26:5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自贡网记者 周嘉 图/文 余耀/视频剪辑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四届天府文创大赛暨红色文创大赛上,自贡市贡井区五宝镇的草编《二龙抢宝》摆件荣获金奖。这两条用稻草编扎出的龙活灵活现,出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宝草把龙”传承人叶正宣之手。

“草把龙”自唐代起源发展至今,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在五宝镇,舞草把龙从最初作为祈雨、祭祀祖先的一种仪式,逐渐演变为一项民俗文娱活动,在这片乡土上延续了一年又一年,沉淀下独特厚重的文化韵味,蕴藏了深刻隽永的历史印记。

65673f169e106.jpg叶正宣草编作品《二龙抢宝》

溯源:一条“穿越千年”的龙

每到丰收的季节,金黄色的稻浪中央,一条以稻草编制的草把龙,跟随鼓点的节奏昂头游走。在舞师的配合下,龙身时而高耸似飞冲云端,时而俯冲蜿蜒腾挪,仿佛拥有了生命。

这是五宝镇庆丰收时节的标志性民俗活动——舞草把龙。

五宝镇是嵌于四川盆地南部丘陵之中的一个典型农业大镇。而草把龙的起源,正是千年农耕文化的产物。

据传,草把龙最早出现在唐代中宗时期,民间干旱时的祈雨仪式上。历史上种植水稻是靠天吃饭,农民们都盼望风调雨顺,若遇天旱必舞龙祈雨。

岁月悠悠,烟火年年。在五宝大地上,取材天然的草把龙就像乡民祈求平安、团圆、丰收的愿望一样质朴,将人们的一缕乡情,拉得绵长悠远。2009年,“五宝草把龙”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项非遗的第四代传承人叶正宣,12岁时就被舞龙游走的气势所震撼、吸引,随即跟随父亲开始学习草把龙的扎制技艺、舞龙技巧等。作为一项独门绝技,“五宝草把龙”的编扎技法在叶正宣一辈有了很大改进,不仅整体形态更加生动,龙头的编扎也非常精致。

“草把龙表演形式多样,有飞龙腾空、龙游浅水、回龙戏尾、滚龙抱柱、盘龙拜星等花样,造型美观大方,舞姿刚劲奔放,再配以喜庆的锣鼓打击、唢呐吹奏等,很有气势。”叶正宣说,一条13米长的草把龙,舞师通常有7个人,分别控制龙头、龙身、龙尾和龙珠。舞动时龙头必须保持高高在上,绝不能低头,龙尾动作也要与龙头呼应,始终“摇头摆尾”。

五宝社区党委书记、五宝舞龙队队长龚丽涛2004年牵头成立了五宝镇首支舞龙队。这支队伍目前已经聚集了40多个成员,全部来自当地的个体工商户、退休职工、村民、居民、社区干部等。

“一条13米的草把龙大约有40公斤重,舞动的时候,要灵活掌控顶着龙身的竹竿,对舞师臂膀的力量要求很高。”在龚丽涛看来,舞草把龙不仅是一项民俗表演,还是一项体育运动,能够强身健体。

于五宝人而言,最值得骄傲的是,这一传统习俗仍旧在当地延续并活跃着。舞时锣鼓齐鸣,唢呐高奏,让人流连忘返。龙到之处,围观者大开眼界,舞师在众人的喝彩与掌声中更觉畅快淋漓。

精品:一条“脱胎换骨”的龙

1月6日,小寒时节。农历新年将近,今年78岁的叶正宣正坐在家中,有条不紊地为镇上迎新春活动做新的草把龙。

记者观察中发现,叶正宣手上全是厚厚的痂。“稻草叶子很锋利,一不留神就会被割伤。”他说,扎草把龙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当心,特别是做主干的时候,因为是用竹架和铁丝做骨架,双手经常被戳出血。“出血了用纸一包,血止住了又继续做。”长年累月下来,他的双手已是新痂叠旧痂。

IMG_20231218_111505.jpg编扎草把龙的叶正宣

五宝草把龙的选料称得上是“挑剔”,起初供筛选的稻草至少需要75公斤,且稻草要长、颜色要鲜、成色要新。除少量辅助材料外,草把龙从头到尾全用稻草构成,保持“本色”。叶正宣介绍说,他现在编制的这条草把龙有6节腰身,每节环环相扣,再加首尾,共计8节,整条龙制作下来需要半个月左右。其工艺要求之细可见一斑。

叶正宣回忆说,刚解放时,作为五宝草把龙第三代传承人的父亲曾在当地云峰村舞动“草把龙”庆祝,那舞动龙头的飒爽英姿从此深深印刻在了叶正宣心里。他也想和父亲一样,用巧手扎龙、用强劲的手臂舞龙。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叶正宣很快学到了草把龙的扎制技艺精髓,也掌握了一定的舞龙技巧。

草把龙的扎制工艺非常复杂,整个过程要用到编、织、镶、绕、缠等十多种手法。“龙头是整条龙最难处理的部分,要传神、形象,不下点功夫不行。”叶正宣说,龙头主要由眼、角、须、齿、舌、上颚、下颚、龙角、胡须、鼻组成,必须给人鲜活和气势非凡的感觉。而在编扎龙身的时候,稻草的节要对齐或呈规则变化,一草一扎,环环相扣。“等龙尾也编好了后,再把龙头、龙身、龙尾总装好,一条草把龙就成型了。”

一根根普普通通的稻草,经过叶正宣的巧手编扎可谓“脱胎换骨”。组装好的整条龙仿佛随时可以腾云驾雾,被誉为“全国屈指可数的以稻草为主要原材料制作的草龙艺术精品”。

传承:一条匠心守护的龙

五宝草把龙的编扎技艺,在叶氏家族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了四代,叶正宣也已和草把龙相伴了66年。但放眼自贡,目前能完全熟练掌握草把龙编扎技艺和精髓的,仍只有叶正宣一人。

“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怎么办?” 说到这里,叶正宣的眼睛湿润了,他说,此前五宝草把龙已经历过两次面临失传的局面,他不想这项技艺断在自己这一辈。

叶正宣说,草把龙舞起来虽然精彩壮观,但比较笨重,走乡串户很不方便。在清代末至民国期间出现了第一次失传的危机,是他的祖辈对技艺代代相传,使草把龙在自贡民间保留了下来。当年,叶正宣的祖父叶庭藻在曾祖父叶朝泰手里学到了草把龙的编制技艺,后经父亲叶育荣、堂兄叶汉光三代传承,最终祖传的手艺交到了叶正宣手里。可正当叶正宣深研草把龙技艺兴趣正高的时候,中国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后又受种种原因影响,草把龙销声匿迹达四十多年。

直到2005年春节前夕,一次偶然的机会,当地政府相关负责人得知叶正宣会扎龙后喜出望外,并鼓励、支持他再次编扎“阔别”乡亲们已久的草把龙。那一年,当叶正宣精心编扎的草把龙再次舞动于五宝镇街头,年长的群众无不感慨:“回来了!终于回来了!” 

草把龙舞起来 四川在线记者 秦勇 摄.JPG草把龙舞起来(四川在线记者 秦勇 摄)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只是学习舞龙,编扎还是我包办。连我儿子都还没有学精。”如今,叶正宣正面临着这样的一个困境:尽管早已打破“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规矩,但草把龙编扎技艺传人依旧难找。

叶正宣无奈地说:“收个徒弟太难了,做这活累人不说,还挣不到多少钱,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了。”他希望祖传技艺除在家族传承外,还能吸引更多的当代年轻人关注并参与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不让草把龙编扎技艺失传,已近杖朝之年、文化程度并不高的叶正宣,除了倔强地坚持扎龙,去年还在数十页发黄的信纸上写下了近万字的《叶氏草把龙故事》,记录下了五宝草把龙的历史渊源、早期传承、编扎工艺以及收藏和保管等内容。

“这对别人来说是一个非遗项目,可对我来说是生命的一部分。”叶正宣说,“在我有生之年,我会一直守护着它。”

【采访手记】

非遗传承难,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即便面临着诸多困难,78岁高龄的叶正宣并没有放弃让草把龙传承发扬下去的信心和努力。这一点,令记者不仅感动,而且敬佩。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定是失去了它原始生长的土壤和时代。所以,每一位非遗传人的坚守都是寂寞的、可敬的,正因有了他们,我们才能在生活中看见历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滋养中走向未来。


编辑:汪梦婧

责任编辑:陈继东

编审:舒旭晖

来源:自贡网


渠县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渠县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渠县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渠县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发帖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