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渠县:高效运行社会治理中心,实现群众遇事“最多跑一地”
近年来,渠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与时俱进、务实管用、具有渠县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打造县乡村三级社会治理中心,着力防控化解县域政治安全、公共安全、社会治安、重大矛盾纠纷、网络安全等五大风险,实现信访和矛盾纠纷“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一、强化县域统筹、资源整合,建好三级治理大平台
一是高质量打造县级治理中心。坚持把矛盾纠纷化解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控制性工程”,大力推进县乡村三级级社会治理中心建设,明确23个县级部门采取常驻、轮驻、随叫随驻等方式进驻中心窗口服务,吸收9个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法律咨询、仲裁、保险、心理服务等社会力量入驻,集成诉讼服务、公共法律服务、行政争议调解、诉源治理指导中心等“13中心”为“一中心”。创新中央法务“法治聚集区”,县级政法各部门派驻业务骨干,常年提供法治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涉法服务,打造专业化、现代化、市场化“一站式”法律服务平台。
二是全方位升级镇级治理中心。依托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整合现有社会治理力量,实现一体化运行。推动司法、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等县级职能部门力量下沉至乡镇(街道)社会治理中心,健全部门及乡镇协作配合机制,构建多方资源优势协同参与的矛盾纠纷调处格局,实现“矛盾不上交,最多跑一地”。
三是全覆盖建好村级工作室。依托村(社区)便民服务点,全面整合强化现有村(社区)综治中心、调解室。根据各村(社区)人口、面积、矛盾状况等因素,因地制宜建设符合业务规范的村(社区)社会治理工作室,全力保障基层有阵地、有人员、有经费、有机制,全面筑牢“县乡村”三级贯通、多部门左右协同的信访和矛盾纠纷化解体系。
二、强化数据治理、深度融合,夯实科技赋能大支撑
一是夯实科技基础。累计投入资金1.8亿,升级改造“天网”高清天网摄像头2000余个、“雪亮”工程高清监控探头4360个、“慧眼”工程21312套,推动“三大工程”全覆盖、大升级,第一时间汇集社情、警情、案情、舆情数据。
二是深化平台融合。综合集成“四川省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四川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信息系统”等信息化资源,强化各类渠道信息统一归集和分流,扣紧县、镇、村、网格四级联动技术链条,实现全县信息基础设施联通、网络畅通、数据融通。
三是强化资源应用。综合运用“雪亮”“天网”“慧眼”等资源,打造集线上流转办事、动态管理、调度指挥、预测预警、精准决策于一体的县域社会治理“智慧大脑”,实现“一屏观城乡”、“一网管全域”,全面提升智慧决策、智慧治理、智慧服务水平。
三、强化科学运行、力量聚合,推动治理实效大提升
一是“双中心”融合促进。推进县级政务服务和社会治理“双中心”融合运行,互设综合服务窗口、互派工作人员常驻,着力打破部门(单位)和行业壁垒,形成政务服务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打造新型社会治理综合体,全面构建服务和治理双管齐下,统筹协调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推动治理全方位提质增效真正做到“事情解决到位、矛盾化解到位、服务群众到位”。
二是多部门“联合调处”。坚持“调解优先,诉讼断后”原则,建立“矛盾纠纷调处—司法确认—诉讼引调—代理诉讼”的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不断完善诉调、公调、检调、仲调、专调、访调等联动体系,推进“诉访源头治理”,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为一体,打造联合调处、多元化解的信访和矛盾纠纷解决工作模式,对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和群体性矛盾纠纷实行联合接访、联合调处、联合督办,真正把社会治理中心打造为回应群众诉求的服务站、化解矛盾纠纷的终点站。
三是县乡村“一体协同”。推进三级平台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常态化落实县级领导公开接访、乡镇(街道)和村(社区)领导轮流值守、一线办公,健全完善首问责任、协作配合、会商研判、情况报告、督办考核、公开监督等机制,建立科学高效的岗位管理、工作例会、档案管理、值班考勤等内部管理制度,切实推动县乡村三级社会治理中心发挥“一体协同”作用,真正把信访和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治理在“萌芽状态”,不断增强化解矛盾纠纷、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协同性、实效性,促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提升。